从2010年9月1日以来,有一个关键词增量很快,直到11月29日2个月过去了我才真正找到原因,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久,只到今天才明白过来,在此,当做一个失败案例分享出来,后面将会此案例进行一个总结和分析。 具体案例如下: 1、根据Google analytics数据显示从9月1日开始一篇“根据cnnic统计,截至2010年6月底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.2亿,其中未成年人网民比例约占”的文章突然增长到37个访问数,并持续了一个月左右。如图: 2、根据Google Analytics数据来源看到这个关键词来源搜索引擎是Google。 这个主关键词访问数分别是:166和66次,可能有人会问这二个关键词不是一样的吗?其实是不一样,展开后发现二者的差异性。 分别是: 第一个是:根据cnnic统计,截至2010年6月底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.2亿,其中未成年人网民比例约占 第二个是:根据cnnic统计,截至2010年6月底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.2亿,其中未成年人网民比例约占()。 上面标红处是这二个关键词的唯一区别,从这个差异性中,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?请继续看。 3、当在前二个月看到这个数据时候,我也不明白,这是为什么?我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态把这个关键词放在Google搜索了一下,得到以下内容。 我只看到这个关键词在Google排名很高,排名第二,一直没有注意第一个内容,这是一个最致命的问题。 4、当仔细分析这个关键词排名第一的内容的时候,一切答案都出来了,原来是:“文明上网,共建和谐”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 的第二套试题里第二个选择题,如图: 关于这个活动的影响力,请看媒体报道:活动由中央外宣办、中央文明办、最高人民法院、公安部、工信部、教育部、文化部、新闻出版总署、广电总局、共青团中央指导,人民网、新华网、中国网络电视台、中国网、中国文明网、千龙网、东方网及新浪、腾讯、搜狐、网易等全国195家网站主办,人民网、中国文明网、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工作自律委员会承办。 通过上面的分析:我们或许在这里我们已经得到了第一个答案,这个关键词怎么来的? 为什么这么火? 再从用户的角度分析一下,用户来到我的网站真的获得到答案了吗? 1、继续对这二个关键词分析,我们获得以下一些数据: 第一个关键词:“根据cnnic统计,截至2010年6月底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.2亿,其中未成年人网民比例约占” 访问数:167 ; 每次访问页数:2.58; 平均网站停留时间:1分17秒; 新访问次数百分比:98.8%; 跳出率:59.28%; 第二个关键词:根据cnnic统计,截至2010年6月底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.2亿,其中未成年人网民比例约占()。 访问数:66 ; 每次访问页数:2.08; 平均网站停留时间:51秒; 新访问次数百分比:98.48%; 跳出率:62.12%; 从上面二个数据,我们能看出以下几个问题: 《1、在关键词中带有“()。”明显是一群不思考的用户,直接Copy题目,连填空也不去掉,不过,可以想像一下在参加这个竞赛本身也不是 一群资深的网民,从网民的习惯来说是可以理解的,其中,这部分用户占此事件访问量28.3%。 《2、在未带“()。”这个的网民从某种程度上是比带这个符合的网民更加专业一些,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来:第一个关键词的用户停留时间比第二个关键词足足26秒,说明他们应该在认真找这个答案;平均访问页面数也是如此,多出0.5页,跳出率低于2.84个百分点。 2、从上面这个数据,我并不知道用户有没有找到他们真正的答案,因为这个数据反应不出来关键词里的最终答案,这时,我找到这篇文章全文检索了一下, 通过这个URL的数据显示,整体数据还不差,那是为什么呢?因为这篇文章有接近1500字,看完才能找到答案,最起码需要2分钟,同时,本站由于定位专业性的原因,用户还是希望在这里找到答案,可能会点击这个文章最后面有相关内容,于是,跳出率和平均访问页面数就上去了。 到这里,本次案例已经分析完成了,那么我得到哪些启发呢? 1、当出现流量突然上升的时候,除了找到大面上的原因,如:外链引起、搜索引擎引起的,某个关键词引起的。我们更需要找到引起的原因,并能判断这个原因能持续多长时间,以便更好地布署相关内容以巩固流量稳定性。 2、除了原因以外,我们更应该关注用户来了是否得到他想要的东西,如果得不到,意味我们失去更多的用户,本案例如果早点知道这个问题,我或许会马上发一篇有这个答案的数据文章,所以,数据分析要以用户中心。 3、通过上面的关键词,我们看到用户在某些时候为了找一个答案是不会进行太多的思考的,所以,长尾关键词是未来的重点。 4、相似的关键词需要做数据对比,以找到差异性; 以上分析仅供大家参考。 本文章来自:shop.tiancn.net转载请注明出